22 第 22 章

沈棠宁去了谢家的藏书阁。

谢家的藏书阁就在镇国公府的东阁间,上次沈棠宁帮王氏抄写的经书是心经和金刚经,昨日她去如意馆给王氏请安,留意到王氏近来在读楞严经。

不巧她手头上没有这本书,普通书肆中这类佛经又通常价格十分昂贵,听说谢家有个流传百年的藏书阁,其中藏书之丰富浩瀚,如坐拥百城之盛。

是以在征得王氏的同意后,她准备到藏书阁中找找这本书,给王氏抄写一版字体更大,也更方便念认的楞严经。

打理藏书阁的管事看到是沈棠宁,恭敬地将她放了进去。

因是正月里,大家都忙着游宴玩乐,偌大的藏书阁空空荡荡,甚是冷清。

谢家的藏书阁果真名不虚传,浩如烟海,共三层楼,仅书架就有比一个七尺的成年男子还要高,而这样的书架一层楼少说五六十个,令人咋舌。

管事去帮沈棠宁找楞严经,沈棠宁自己四处转了转,也想寻几本书看。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纸香,沁人心脾,她深深吸了几口,在几个书架间来回穿梭,右手边的书架旁刻着三个大字“地方志”,她在自己刚好能够到的那一层上随手抽出了一本书看。

这本书叫做《边疆志》,里面记载了许多周契两国交界处的美丽风光。

前朝末年天下大乱,太.祖皇帝白手起家灭契而立,成立大周朝,契人亡国后逃回老家漠北苟延残喘,太祖、成祖皇帝多次兴兵北伐无果,此后契国便龟缩于漠北一带四处游牧而居,本朝称之为北契。

几十年后北契分裂为东西契二部,东契王庭本为正统,势力强于西契,却因几百年内部争斗不断,势力逐渐衰微。

此消彼长,西契在对大周俯首称臣的同时亦联合吐蕃与奚族等其他部族与我朝敌对,伺机而动,虎视眈眈,如今在北方夷狄部族中势力最为强盛。

隆德帝在位至今三十年,甫登基之初便兴兵北伐,野心勃勃,隆德五年第一次北伐,隆德十年第二次北伐,直到隆德二十年第三次北伐结束。

隆德帝今年五十三岁,英雄迟暮,心力交瘁,想来已经无力组织第四次北伐了,而漠北两契则因三次北伐大伤元气,兼之王庭内部争斗不休,近十几年因有耿忠慎和宗缙守边,除了偶尔骚扰我朝边境,不敢轻举妄动。

九年前,沈棠宁的父亲沈弘彰便是在第三次北伐时身受重伤,不幸战死沙场。

情到浓时萧砚曾指着舆图上的漠北,意气风发地对她承诺日后会为她的父亲报仇雪恨。

“乌尔逊河状若银带,波光粼粼,传说有情人一起牵手沿河走过便能结成百年之好,团儿,有机会我想带你一起去。”

这样久过去了,他低沉温柔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沈棠宁默默将书放了回去。

心绪很快平静下来,她扶着腰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来回穿梭,没想到谢家百年世家,藏书阁中竟还会藏有话本子。

好久没看过了呢。

沈棠宁踮起脚尖,想要去够。

不知不觉间一个高大的身影从她身后慢慢走来,那人抬手,玄色的衣角拂过沈棠宁的脸颊,痒痒的,有一股清冽的龙脑香和浓烈的男人体味。

沈棠宁呼吸一窒,下一瞬,她想要去拿的那本书就到了身后那人的手中。

沈棠宁心砰砰直跳,要蹦出嗓子眼似的,她没敢转身,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从那人臂下钻了出去,三步并作两步,快走至数排后的书架间,四下张望帮她寻楞严经的管事。

管事早已不见踪影。

沈棠宁大略扫了几眼书架上的书,急得汗透中衣,还是想在离开之前带走楞严经。

所幸,她运气好,没有转多久就在离她不远的书架上看到了。

她忙走过去,用烛台一照,的确是楞严经,复再次吃力地踮起脚尖,努力去够。

谢家的藏书阁从头走到尾都要花一刻钟的功夫,四周虽置着灯台,越往深处走视线却愈发地昏暗。

眼看就要够到楞严经,一只大手忽悄无声息从她身后伸来,沈棠宁霎时汗毛直竖,吓得尖叫一声,身子扭着向后缩去。

意料之中的痛感并未传来,后腰撞到一双温热的大手上。

待她站稳,那人的手很快便伸了回去,在她头顶上严厉斥道:“笨手笨脚,连站都站不稳!”

声音大得沈棠宁都忍不住瑟缩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