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末地现在不仅人口暴涨,科技、农业和工业也是大爆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处在突厥、大隋、高句丽的三角之地,粟末地反而获得了难得的战略平静空间。
三方,默契地将这块地方,当做了彼此的战略缓冲区,谁也不轻易去打破这种平衡。
即使现在高隋之间发生打死,也还是保持着这种默契。
粟末地,的确是大隋政治版图中的一块,但作为附属之地,说到底还是一块边荒的飞地!
就像崖州的内陆地区,只能用羁縻之策维护王国的统一性!
广皇帝虽然嘴上不说,但他心里肯定也十万个乐意,让一个对大隋、对自己非常忠诚的小强型附庸,挡在大隋腹地和高句丽、东突厥之间。
这估计也正是这么多年来,杨氏两代帝王,都对粟末族大屋作家族予以特殊的厚爱,并高官得坐、赏赐不菲的根本原因!
让附庸之酋长,当大隋一郡之守,这也没谁了!
粟末地区的战略平静,给它提供了发展经济的难得时机。
阿布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让何虎坚持不懈地满世界搜罗文化科技人才。
大隋、突厥、高句丽、萨珊等世界之地,全都成了粟末地的人才库。
手段各异,就是个抢!
所以,不到三年,粟末地的科技文化,蜕变成了一个东西南北文化科技碰撞交融后的十足怪胎!
有用的,没用的;正经的,怪诞的;超前的,传统的……
而长期坚持的实用主义原则,又能让很多的文化科技发明,得以以最快的速度,转化成具体社会效益。
文化的,出书,做文章,刊行天下,馆藏书楼。
科技的,出产品,做生意,融入生活,便利世人。
这些效益,又能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反哺给文化和科技工作者,继续投入研究。
因此,粟末地众多的文理学院、科学学院、研发中心林立,但都能生存得很好。
受到文化科技的支撑,粟末地的工商业发展得异常迅速和繁荣。
就工业化而言,不再是简单的手工作坊。
利用东北大地丰富的水力能源,驱动机械设备,规模化生产。
因此,有效降低了社会化生产成本,又加速和推动了通用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而工业化的产品,通过粟末地庞大的贸易网络,早已经远销周边各国。
通过财富值换,这些周边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又源源不断地流入粟末地的各郡各谷。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那些身怀绝技,离经叛道,或怀才不遇的能人、高人!
许多具有远见性、超前性、跨越性的研究和思想人才,被何虎的那些人员猎手中队的成员们,想尽办法,拐带入粟。
粟末地,有阿布存在,就绝不缺乏前瞻性眼光和判断!
他自己不会干,也不懂!
但问题是,他能依据前世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出这些技术和思想,有没有前途!
这,就太够了!
今年的粮食,算是彻底大丰收了。
不仅能满足现在粟末地七十多万人口的一年用度,还能有足够两年内的战略储备。
为了满足未来粟末全部属地百万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从前年开始,悄悄干基建大工程。
那就是分别在各郡,寻找干燥的山体石洞,进行大规模改扩建,筑造山洞粮库。
山洞粮库,具有储粮藏粮的天然优势。
因为它相对恒温低温,如果能处理好防潮、防鼠、防火、防塌,就能很好的保护粮食久存。
阿布前世有研究表明,优质的山洞粮库,能保存粮食十年不坏!
当然,选址和二次建造,非常重要。
为了建造更科学合理的山洞粮库,粟末地当时还成立了一个山洞粮库建造科研攻关小组。
地质,挖掘,气候,建筑,风水,冶炼,化工,物种……专家云集。
这样,相对科学的山洞粮库标准出台了。
有了地质、结构、防潮、温度、防火、防盗、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规范。
经过两年多上万俘虏们的辛苦工作,分别在契郡、杨柳湖、夷州岛、万金谷、陀太峪等地,修建了大型山洞粮库十个,中小型洞窟三十多个。
这些粮库,全部利用水泥、和精铁条进行了加固。
在地面和阴暗处,堆积和铺设了大量的石灰层和木炭层。
这些山洞,按照阿布的体感,觉得大都在十度以下。
有的,温度更低,进去都得穿棉衣。
处于安全上的考虑,这些粮库全部建在隐秘的山岭之中,并有库兵和居民长期看守和维护。
七千五百万石各种粮食,在今年入冬前,终于全部安全入库。
这也只是两年的粮食产量!
估计,等到玉米、土豆全面丰产后,储备粮库还得再建。
是的,玉米和土豆,是继水稻、小麦、大豆之后,阿布带给这个世界最大的两个惊喜!
现在,粟末地已经彻底解决温饱!
棉花,自去年扩种之后,今年算是正式进入到稳定的丰产期。
唯一遗憾的是,粟末地所辖地区,都不是最好的棉花种植区域。
要将棉花发扬光大,看来还得往大隋的内陆和西部地区多看看,多散散!
阿布准备利用十一月份去东京城的机会,找萧皇后和杨吉儿帮忙,看能不能让广皇帝帮忙推广一下棉花种植。
所以,精细的棉布,印花的和染色的准备了不少。
还有各式各样的棉布衣服鞋袜,春夏秋冬,产品大全!
只是,现在大隋上下,高端的衣料是丝绸,中端的是葛布,底端的是麻布等。
不知道对这棉花、棉布、棉品,感不感兴趣?
这,得突破那些文人士子的那道品味关啊!
这,颇费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