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范缜:振无神论,破神不灭

中国古今名人传 凝香笔 2157 字 20小时前

一、少年向学

南朝齐梁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在战火纷飞与沉重赋税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片混沌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却如日中天,以一种近乎狂热的态势在社会各阶层蔓延。帝王将相视佛教为巩固统治、寻求心灵慰藉的妙方,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崇。梁武帝萧衍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数次舍身同泰寺,甘愿为僧,还倾举国之力修建了众多宏伟壮丽的寺庙。同泰寺的建筑工艺精巧绝伦,装饰奢华无比,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计数。在统治阶层的大力倡导下,佛教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达官显贵的深宅大院到普通百姓的简陋茅屋,处处弥漫着对佛法的尊崇与敬畏。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范缜出生于一个家境清寒的家庭。家中仅有几间破旧的茅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范缜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反而如同一把烈火,将他求知的热情燃烧得愈发旺盛。年幼的范缜,常常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借着微弱的天光或是如豆般的油灯,如饥似渴地翻阅家中仅有的几本藏书。那些泛黄的书页,被他摩挲得破旧不堪,每一个字都仿佛被他刻在了心底。

听闻远方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名师,范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草鞋磨破了,双脚磨出了血泡,他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如愿成为名师的弟子。在学馆中,与家境优渥的同窗相比,范缜的生活显得格外清苦。但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勤奋与聪慧,很快脱颖而出。他对儒家经典不仅倒背如流,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在与同窗的辩论中,他常常凭借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口才,令众人折服。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范缜如鱼得水,尽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为日后的思想觉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初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范缜走出学馆,开始深入接触这个被佛教深深笼罩的社会。他目睹大街小巷的人们,无论老少,皆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挂在嘴边,对神灵的敬畏已深入骨髓。寺庙里终年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跪拜,满心期望通过供奉与祈祷,换取神灵的庇佑,获得现世的安稳与来世的福报。

然而,范缜却在这一片狂热中,逐渐滋生出深深的困惑。他看到太多的不公与苦难,那些为富不仁者,欺凌弱小、巧取豪夺,却依旧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善良朴实的百姓,辛勤劳作、安分守己,却常常遭受天灾人祸,生活困苦不堪。这与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说似乎大相径庭。

在一次与友人的游历中,他们途径一座寺庙。寺庙中正在举行盛大的法会,众人沉浸在庄严的氛围中,对高僧所讲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深信不疑。范缜却陷入了沉思,他看着周围狂热的信徒,心中不禁发问:“如果灵魂真的不灭,那么人的行为与命运为何如此无常?”

回到家中,范缜开始更加深入地钻研佛教经典,试图从教义中寻找答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愈发强烈。他意识到,佛教的一些理论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这鸿沟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与不同学派学者的交流中,范缜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碰撞与启发。他与一位道家学者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学者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遵循自然规律。这让范缜开始思考,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否也遵循着某种自然的规律,而并非如佛教所宣扬的那般神秘莫测。

在与儒家学者的讨论中,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也对范缜产生了影响。他意识到,人们不应过度沉迷于虚幻的来世,而应关注当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如同星星之火,在范缜心中逐渐燃起了对佛教神不灭论质疑的火焰。

三、《神灭论》的诞生

范缜所处的时代,佛教的过度发展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寺院,成为不事生产的僧尼,导致农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据史料记载,当时许多地区的耕地抛荒率高达三成以上,百姓面临着饥荒的威胁。同时,寺院大量兼并土地,积累财富,却无需向国家缴纳赋税,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政府在水利建设、军事防御等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

范缜深知,若任由佛教这种无节制的发展下去,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决心挺身而出,以笔为剑,向佛教的神不灭论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