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岂不是将个人放在国家之上吗?
妾身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所以深深为之感慨啊。”
这一番言语,让洛君薇笑着颔首,“召仪所说的很有道理,想必陛下会因为这番话而欣喜,外朝听到这番话后,也会有人理解召仪和陛下的顾虑。”
太子,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是一个并没有丝毫神圣性的词汇,因为刚刚进入第三代的大唐,前面两代太子,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能登上帝位。
无论是对于皇帝、后妃还是外朝的朝臣,太子都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靶子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太子之位就不重要,作为守擂之人,只要能够扛得住八面来风,那最后就能够赢得一切,还是比其他人胜过半分的。
武曌得到洛君薇认可很是欣喜,洛君薇愿意将这番话传出去,这就是在帮助武曌。
武曌的目标很简单,既是以此讨李治欢心,在这种时刻,她依旧和李治站在一起,又是将长孙无忌立太子的行为,塑造成为了自己的权势,而枉顾朝廷未来的形象。
而那位可能会被立为太子的皇子,也将会在身上蒙受一层名声,那就是他的太子之位,是因为长孙无忌为了自己的权势,以及皇后为了寻找一个好控制的人,才得到的,他本身是一个既没有品德,又没有能力的人,武曌这一招,一石三鸟,简单却好用。
武曌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得到洛氏的帮助,让雍国公真正的下场去帮助李治,而现在最能影响雍国公的人,就是国师,只要国师透露一点意思,雍国公就会全力以赴。
而如何去影响国师,武曌轻声道:“郡主,妾身多年不曾见过国师,甚是想念,郡主可愿意为妾身给国师送一封信吗?”
洛君薇微微眯眼,“自然无不可,还请召仪将信件写下。”
武曌笑道:“不必写了,郡主过目能诵,便直接口头转达吧,妾身相信郡主不会拆开信件看。”
洛君薇差点有点没绷住。
武曌让洛君薇口头转达,还要让洛君薇装作不知道信件内容。
真的挺会开玩笑。
武曌开个玩笑后,神情略微肃然了一些,“国师亲启:
妾身这数年中随陛下理政,见到了一些有关于大唐的现实,从中发觉了一些不妥的动向。
自贞观年间,大开分封,诸王、诸公出外建国,固然是开拓甚多,但是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在先汉年间,诸王诸侯旋起兴盛,转而衰落,多有白衣卿相之事,后汉年间,门阀大族势力强大,但伴随着外戚以及宦官的争斗,亦多有破灭,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但不过是新兴数十年而已。
东汉破灭后,门阀士族愈发鼎盛,但不过是旋起旋灭,多有房支被灭。
山东士族、江南士族,现在都依靠着祖上的名声来做官,使得世人敬仰,但按照三百年来惯例,若是多代之后,没有人显耀,终究还是会败落。
妾身认为科举将会是改变这一切的法门。
但这些年来以妾身所见,这些高门大阀,依靠着诸王诸公的外拓,族中子弟多有累功而高升者,在王国、公国中高升,进而通过族中、姻亲举荐,入调中原,仅仅不过十年,大唐六品以上官职,便多由这些高门大阀所占据。
妾身深深畏怖,认为此风绝不可再涨,否则大唐将国之不国。
如今王皇后、萧淑妃出身煊赫,长孙无忌亦出身关陇,与那众多旧门多有联系,天下已经板结,妾身以为,这绝不是国师所愿意见到的场景。”
洛君薇深深望着武曌,眼中并没有惊讶,只是噙着笑意,这就是她认识的武曌,总是能够敏锐的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争锋的关键时刻,她抓到了洛氏或者说是洛苏很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上层完全固化的问题。
这是分封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外分封,不是说简简单单那的在外分封贵族、在内郡县科举就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