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种报考氛围中,能够幸运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大都是读书天分非常出众的孩子。
按当年一批老中专生的感叹来形容,就是:“要是我们不考中专,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那些年上京大清大的学生,也许将换一批人。”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是,说他们是考重点大学的最有力竞争者,任何人都不会否认。
当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识之士,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几年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织报考中专之后,有少数初中学校,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实行保护政策,不让他们报考中专,而是让他们考高中上大学。
李均本来也是准备考中专的,不过被父亲李国立阻止了。
“给我上高中,上劳什子的中专,那个文凭有个屁用!你以后要给我上大学,更进一步深造!中专那玩意是让一批有天赋的孩子,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后被晾在最基层,任其凋零,那是瞎搞!”
其他人没有李均那么好运。
国家包分配的诱惑,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实在太大。尽管有学校的保护政策,也挡不住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中专。因此,尽管有少数尖子学生被老师保护去上高中考大学,但大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上中专,直到全国大中专招生并轨为止。
现在作为后世的李均自然知道,他们选择上中专,将是选择了一辈子的悲情。
别看他们现在考取中专生,犹如范进中举,家庭大宴宾客庆贺。
可是到头发现那中专一纸文凭将会约束他们在最基层,而且是一辈子约束。
而当年那些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却只能通过高考,获得上大学甚至是京大,清大等重点大学的资格,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他们的冲击,不亚于一颗原子弹。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他们只获得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他们风光八面。
中专毕业后的他们都被国家分配到最基层的单位,面向基层,他们很多人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又回到农村,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后来的身份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留在县城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而他们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扎根乡村。能够调进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在他们在最基层工作的时候,他们那些读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一个个后来传来,他们有的去了国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机关,有的分配进了大学高校,有的去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