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章晓月至少要赶出四篇稿子,一篇是对卫星站日常工作的长篇纪实报道,一篇是对卫星站被围攻事件的报道。还有两篇写给副刊的,一篇是对艾格隆的民俗文化和社会采风,一篇是艾格隆旅游景点的介绍。
对于卫星站的日常工作纪实报道这篇文章,章晓月这几天已经在监测站已经采访了诸多的员工,还亲自采访了好几位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积累了好多来自一线工作人员的采访素材。
这一篇不是很难,章晓月用了一天基本上就确定好了大纲,并连夜写出了3万多字的正文,第二天再修改后变成了5万多字的正式报道,报社计划按三期的刊发该系列报道。
卫星监测站被围攻这个报道也不难,章晓月本身就是受害者,晓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再加上这段时间对整个事态发展的跟踪,到“水管英雄”的报道,那天章晓月和大刘还在南部采访旅行,虽然没来得及亲眼看到赵达的风姿,但通过现场视频,章晓月大概也能感受到当时赵达是何等的英勇。
而且关于后续对西蒙尼的调查本来就是章晓月和大刘去做的现场调查,写出这个长篇报道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楚明白,让网民和观众在阅读该报道后,能够对事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切也难不倒章晓月,难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的两篇副刊,关于社会采风的章晓月也已经有了选题,艾格隆是个热情洋溢,物产丰富的南美国家,但是人民却不怎么富裕,社会的养老情况也不是很好,章晓月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试图从艾格隆的社会经济方面去阐述可能的原因。
另一篇游记就比较困难了,哎,天生不是旅游的命,去的地方也少,让推荐几个值得去的地方真是要命,况且章晓月这次出去是带着采访任务去的,不是单纯地个人旅游,无法像旅游博主那样写一堆详细的旅游攻略和注意事项。
比如酒店的问题,章晓月和大刘出去的这几天,酒店问题都是有人接待的,自己也没对比过当地的酒店和美食哪家更值得推荐,没有实际的经历过,全靠想象是不行的。章晓月憋这篇文章憋了很久也没憋出来,只好放弃写详细攻略的想法。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去过的几个标志性的景点。
这就有点类似于写小说的路数,有人注重描写,试图把读者拉入画面,让读者有代入感,最好是身临其境那种感觉。
有人注重世界观,最好是让读者看了自己的文章后,会被作者的思想感染,最好是被背后的作者所同化了,这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大刘带章晓月去过的几个景点中,最有意思的当然要属地下走廊了,那就是整个南美旅游的中心。
有人说不对,整个南美的旅游中心不是应该是玛雅的金字塔或者是那几个阳光充沛的古印第安古城吗?
非也,其实那几个都是配套的。真正能连接所有南美文明的就是地心走廊。在有些国家区域竟然达到了地下4000公里,而那些暴露在地表上的玛雅金字塔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类似烽火台或者休息亭那样的配套建筑。
这些地下走廊究竟是属于谁,尽头又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有些国家把地心走廊上报联合国申报成世界保护遗迹后又封闭起来了,说要等未来人类的科技水平发达了再来挖掘。
有学者考证说,这些地下走廊连接的地方是所谓的阿加尔塔。在玛雅文明的语境中,阿加尔塔就是另一个说法的“地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