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望着太后,目光中充满了决心:“皇额娘,儿臣定当竭尽全力,让这一天早日到来。”
说罢,皇上陪太后又在佛堂待了一会儿,这才离开,继续为江南水患之事操劳。
太后走出佛堂,脸上还带着方才的凝重与慈悲。身旁的侍女小心地搀扶着她,轻声说道:“奴婢瞧着您和皇上说话真心累。”
太后缓缓抬起头,望着远处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哎,你这丫头,又怎知其中的难处。皇帝并非哀家亲生,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斟酌而说。”
她的声音带着几分沧桑和疲惫,继续说道:“哀家在这宫中多年,深知言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误会,甚至是嫌隙。对皇帝,哀家既要表现出慈爱与关怀,又不能逾越了分寸,让他觉得哀家有干涉朝政之嫌。”
太后微微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忆过往的种种,“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哀家都要在心里思量再三。既要让皇帝感受到哀家对他的支持和关心,又不能让他觉得哀家在指手画脚。这其中的分寸,把握起来实在不易。”
说着,太后的脚步停了下来,神色愈发沉重:“有时候,哀家也想如同亲生母子那般,与皇帝无所顾忌地交流。但身份摆在那里,不得不谨慎啊。”
侍女轻轻点头,附和道:“太后娘娘您真是辛苦了,处处都要为大局着想。”
太后苦笑着摇摇头:“这是哀家的责任,也是为了这皇家的安宁和天下的太平。皇帝年轻有为,心怀天下,但毕竟还年轻,经验尚浅。哀家能做的,便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提点和建议。”
太后的目光变得悠远起来:“可这提点和建议,也得说得恰到好处,不能让皇帝觉得哀家不信任他的能力。哎,这其中的微妙之处,真真是让人费尽心思。”
她再次长叹一口气:“就说这次江南水患,哀家心里着急,却也不能表现得过于急切,以免给皇帝增添更多的压力。可若表现得不够关心,又怕皇帝觉得哀家冷漠无情。”
太后慢慢地走着,脚步显得有些沉重:“在这深宫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风波。哀家只能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太后娘娘,您如此用心良苦,相信皇上总有一天会明白您的一片苦心的。”侍女安慰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后微微颔首:“但愿如此吧。哀家只希望皇帝能明白,哀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江山社稷,为了他能成为一代明君,让百姓安居乐业。”
太后的声音渐渐低沉,带着无尽的忧虑和期望,在这寂静的宫院中久久回荡。
太后微微仰头,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目光中透着一丝沉思,缓缓说道:“幸好如今嘉嫔在皇帝身边,我们还能知道皇帝的事情。”
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也有忧虑。太后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后宫之中,风云变幻,人心难测。皇帝身边需要有贴心之人,能为我们传递些消息,也好让哀家心里有个底。”
太后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皇帝并非哀家亲生,他的心思,哀家有时也难以捉摸。嘉嫔这孩子,还算机灵,能在皇帝身边周旋,也能时不时地给哀家透个信儿。”
她一边说着,一边慢慢地在庭院中踱步,双手交叠在身前。太后停下脚步,目光望向远处,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接着说道:“只是,这也并非长久之计。哀家终究还是希望皇帝能与哀家坦诚相待,莫要让这隔阂越来越深。”
太后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期盼:“但如今,也只能先靠着嘉嫔这边的消息,了解皇帝的动向和想法。哀家也能在关键时刻,给皇帝一些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太后微微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之色:“但愿嘉嫔能一直忠心耿耿,为哀家,也为这后宫的安宁,多留意皇帝的事情。”
这时,一阵微风轻轻拂过,温柔地吹乱了太后的发丝。她抬起手,轻轻地将发丝整理好,动作优雅而从容。然而,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再次深深地叹了口气,她轻声说道:“这宫中的日子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惊心。哀家也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为皇家的稳定做出一点贡献罢了。”
太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宫廷生活的感慨和对皇家责任的担当。她深知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努力维护着皇室的尊严和稳定。她的叹气声仿佛在诉说着宫廷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让人不禁为她感到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