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军需的压力

军中粮草不济,这样的事情,也是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吗?

而且,还丝毫不背着他们两个前朝余孽?

林时将诸将的表现尽收眼底,目光缓缓移向了坐在角落里的姜元和宋庐。

很显然,他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标,便是姜元和宋庐。

注意到林时的眼神,姜元和宋庐又是一愣。

两人不自觉对视一眼,脸色都有些难看。

显然,他们也明白,林时这是要将难题交给他们两人处理了。

只是两人虽然有些吃惊,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意外。

如今的辽东,还在大魏边军的手中,而他们两人虽然降了大梁,可大魏余孽的身份始终是悬在他们头顶上的一柄利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两人也清楚,他们需要一个向大梁表忠心的机会。

而现在,林时主动将这个机会给了他们。

若他们能解决辽东粮草短缺的问题,甚至都不用寻到能让十万大军吃上多久的粮草,哪怕只是一日,林时也会真正的接纳他们。

想到此处,姜元就想起身回话,但在关键时候,被宋庐按住了肩膀。

姜元愕然侧目与宋庐对视。

宋庐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旋即起身朝林时拱手道:“大帅,末将倒是有一个粗略的想法。”

“哦?”

宋庐的话音刚起,便引得众人侧目。

林时哦了一声,面无表情的看着宋庐道:“宋将军有话不妨直言!”

迎上这么多人打量审视的目光,宋庐心里不由有些紧张。

但想到苏将军临终前的遗言,他还是硬着头皮道:“大帅,末将以为,我军完全可以将雁门关,作为大军补给粮草的中转站,以此来缓解太安城后勤压力过大的难题。”

“嗯?”

林时来了兴趣,笑道:“说下去!”

宋庐深吸口气,沉声道:“大帅,我大军出发的时候,在雁门关留下了可供二十万人月余所食之粮,如今我军粮草不济,末将觉得,可以暂时调雁门关之粮,以解我军缺粮的窘境。”

林时微微颔首,朝他扔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宋庐话说到这里,心里也有了底气,接着说道:“我军调用了雁门关的粮草,则太安城中的粮草,便只需送到雁门关作为补充,不必长途跋涉送到辽东。

此外,雁门关如今足有二十一万大军,这些大军,也可以担负起转运粮草的重任,数量不用多,只需分出一半赶赴神都洛城,将太安城,神都洛城,雁门关连成一条线,则我军补给的压力便可大大减少。”

随着宋庐话音落下,众将不由面露惊疑不定之色。

宋庐之言......

貌似,可行?

只是,诸将也不确定。

宋庐之言,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能大大减少大梁后勤的压力。

因为关中与辽东,距离实在太远了。

若能在关中通往辽东的路程上设立几个中转站,每个中转站之中的人手,只需负责将粮食运送那一段路程。

那转运粮草的速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但理论归理论,众将都是领兵之人,深知想要达成完美的理论必需要有完美的外在条件相配合,方能有一线希望。

而现在,大魏新降,中原之地到处乱象丛生。

大梁也还未理顺这么大一片新纳的领土,外部条件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再想做成这件事情,难度就不是一般的高。

旁的不说,若是将降兵分散,万一有一部份不满于大梁的统治,准备作乱。

那整条补给线立马就会断掉,而林时麾下这十万大军,也势必会沦为一支孤军。

总之,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

林时打量着众将的表情,也知晓他们心里的疑虑。

不过,他还是决定采纳宋庐的提议。

这本身就是他送给姜元和宋庐的投诚之策,他没道理不采纳。

至于诸将担忧的事情,林时倒是一点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