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他的脑海中闪过了许多人的名字。
可张纶却不在其列。
直到官家提到张纶的名字,王曾才勐然想起这个人选。
张纶吃亏就吃亏在出身上,以荫补入仕,纵观北宋一朝,虽然以荫补官员的人数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但侍从官(可以理解为重要大臣)以上的,基本都是科举出身,而且大半都是进士科出身。
而王曾更是科举中的佼佼者,连中省试、殿试第一,并且他的岳父又是朝廷宰辅,平时里结交的都是名儒大臣。
似张纶这样荫补入仕,且长期于地方任官的官员,他一时间想不起来也很正常。
连张纶这样的人,王曾都没什么印象,更不用提范仲淹了。
虽然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但和他的同年蔡齐、王举正等人相比,范仲淹并不出彩,也无显赫的家世。
甚至,论知名度,范仲淹也比不过大中祥符八年被赐同学究出身的种世雍。
种世雍虽然没什么才华,但架不住人家有一个好叔叔,知名的隐士种放。
(提种世雍估计大家不知道,但种世衡大家应该会听说过)
听完王曾的发言,刘娥默默地点了点头。
其实,她只是对官家刚刚的行为不高兴,对于官家提议的人选,倒是没什么意见。
况且,她也不怕官家借此笼络大臣什么的。
张纶荫补入仕的出身,已然决定了他的终点不会太高。
一个无法位列中书的地方大臣,纵使对官家感恩戴德,还能翻得了天?
至于,官家后面提到的范仲淹,刘娥更加是不屑一顾。
区区一个监当官,选人而已,更加无关紧要。
(PS:北宋前期文官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选人,京官,朝官,简答理解,选人是幕职州县官。
根据规定,选人想要晋升为京官,除了资历要满足规定之外,还得需要举主推荐,举主需要五人,其中一人必须为监司官【地方大员】
普通选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改为京官,一般而言,选人改京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另一边,丁谓敏锐地捕捉到了刘娥表情上的变化。
心中有底,他的发言自然轻松了许多。
“臣亦觉得张纶颇为适宜,另,臣推荐直集贤院徐奭前往受灾地区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