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商业循环(2)

重燃2003 长卿还成都 1944 字 1个月前

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它牢牢的把控住了这个产业链,让整个产业链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利益联盟!”

卿云叹了口气,“从商业角度出发,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技术复杂的半导体行业中,其实我们的链主企业是需要和国内产业链上的各厂家,联合创新建立一个新的利益联盟。

这就是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不是过往那种打补丁零敲碎打的拿出一个亮点来!

各位前辈!做产业,不是写论文!不是‘你的研究意义何在?你的创新点是什么?你的独特性是什么?’,不是这样的……”

云帝望着会议室里的泰斗们要摇了摇头,“科研单位、芯片设计厂家,芯片制造厂家和芯片生产设备厂家,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在半导体生产厂里,不管是科研团队、芯片设计厂家,还是芯片生产设备厂家,都会派驻科研人员、工程师长期驻厂联合工作。

这说明芯片各个环节的创新,是互相关联的!

如果科研没有机会得到产业链的支持,获得产品导入和验证的机会,那么技术持续进步也无从谈起,更不要说领先了。”

说到这里,卿云又在白板上‘商业循环’的后面写了一个加号,而后龙飞凤舞的写下了四个字。

‘利益联盟’

望着若有所思的白头发老头老奶奶们,还有后排坐着的青年们,卿云叹了口气。

可惜了,少了两代人。

他淡淡的说着,“现在,基于以上的概念,我们从商业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们过往的发展之路的得失,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在未来不犯下同样的错误。

我们分成两条轴线,一条是阿美莉卡,一条是我们,对比来看。

当阿美莉卡1946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时,它的用户是军方,是为了在奥伯丁武器试验场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而成的。

这台计算机占地面积高达170平米,重量达到30吨,而运算次数只能达到每秒5000次。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电子计算机事业起步也不算太晚。

同样,我国当时开展计算机研究,是为了‘两弹一星’工程配套的。

1958年华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燕京无线电厂根据老熊提供的资料,制造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3机,并在第二年制成了104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万次。

可见不管是四十年代的阿美莉卡,还是五十年代的华国,研制本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目的都是军用,也都是通过国家的投资来拉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到了1965年,我们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第二代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机,它也是华国的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数字计算机。

(注:之所以叫‘第二代通用数字计算机’,是因为第一代指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指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指集成电路计算机。)

109乙机运算速度,定点操作为每秒9万次,浮点操作每秒6万次,所用器材全部都是国产的。

与1963年研制的119型电子管计算机相比,不仅速度有所提高,机器的器件损坏率和耗电量均降低不少,计算机的平均连续稳定时间也有延长。像天气预报初始方程等比较复杂的算题,在119机上易出错,在109乙机上则比较顺利。

而为了制造该计算机使用的晶体管,我国还专门为此在华科院物理所内成立了我国第一座半导体工厂—109厂(注:晶体管也是半导体),该计算机为国防科委抓的重要研制任务,为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可见在此时我国信息科学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国防项目的投资拉动。

再往下,各位老师都是亲历者,73年我们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我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第三代,也就是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

从时间上看,在国家国防工程拉动下,我们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看起来似乎也不算太慢,而且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工业也开始建立了。

不过,这只是表面。”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