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为了以后睡个安稳觉,还是不后悔,苏笙笙都咬了咬牙做了一个艰难决定。
初听闻她要冒雨撤离两州的百姓,周围的人都几乎认为她疯了。
一个城,就得有数十万人。
一个州,起码七十万人。
而且,这可是两个州。
即便有流动人员,有的偏僻城县人少点,可也得有一百万人啊!
而且,往哪运?
哪有地方能收留这么多人?
这可就不是简单两个州的事了。
最关键是,什么理由要运这么多人?
洪涝?
那两个州年年有,既然粮食都抢收了,何必多此一举。
再者说,相关地区的百姓,家都不要了?
最后,还是东州、沧州和婺州应下苏笙笙接管之约。
但接下来,怎么运人,也是大问题。
何况,还有百姓不愿意离开呢?
这时候有人开始说她,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但没想到,隔天就借用了大量商船。
与此同时,苏家女子的广播频段,开始不断预警各处。
不但有实时的全国天气预报,预警天气播报,还有报纸开始刊登。
什么求助热线,什么救援热线,什么捐赠热线,还有公示捐款位的板块。
弄得是人心惶惶。
有人说,这是苏家女子想赚钱想疯了,才会制造恐慌,好方便卖东西。
就跟雨天卖伞一样。
她不制造恐慌,那些百姓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卖个高价呢!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不是有失偏颇,还广而告之,苏家人让一部分营生艰难的油纸伞厂,开始生产什么救援雨棚、汽艇等。
这不是盼着发生洪涝么?
在古人祈求上苍庇佑时,她却想着发灾难财,果然为富不仁,奸商祸国。
在各种声音夹杂下,苏家人举步维艰。
但心可以伤,手里的活丝毫不敢停。
王妃说过,她宁愿做的都是无用功。
那些人说的,都成真才好。
也正是这种信念,反而给了他们干活的底气。
不发生最好,发生了,也不怕。
这么大规模地输送,很难不引起朝廷注意。
与以往不同,消息很快就传到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