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内相和外相的谈判

大明后军都督府,主要统辖京师到山西、宣府各处的卫所军务等事。

让张周当这个职位,看起来是不授以实缺的,但其实皇帝是想借此告诉近京师各镇卫所的人,张秉宽是朕的心腹大臣,他负责京师周遭都司、行都司各卫所的军务,随时可以调遣他领兵上阵。

李东阳道:“若以兵部郎中兼领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职位,只怕是……于理不合。”

文武职一肩挑,相当于张周既当调兵的又当统兵的,还自己当裁判,如此一来大明将统兵和调兵的权限分开,其意义都被张周破坏。

萧敬没说什么。

一旁的戴义开口道:“所以陛下才派咱家等人,与诸位阁老一并商议,看是否可开此先河,陛下也言明,所挂之职位除翰林侍讲职位是为实缺授予之外,其余职位皆都领职而不入公堂,在职而不管公廨事,一切都只是为了方便调度。若是三位阁老觉得不妥,或许陛下也只能让张先生晋升为侯。”

A或者B。

现在皇帝的意思,是让内阁三人,替朝中文武大臣来选。

A就是晋升张周为侯爵,并给予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职位,很可能还会给予带兵的实权,让张周“霍霍”都督府。

B是让张周继续当文官,主职是翰林侍讲,可能会挂个詹事府左右春坊谕德或者中允之类的官职,教导太子,同时给予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的兼职,方便督造火炮,同时武职那边挂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虚衔。

听起来B的职位太宽泛,不好控制。

但说到底,如果选了B,那张周还是文臣,还在内阁三人的“掌控”之下,更重要的是张周的职权会大大降低。

内阁三人不由面面相觑。

他们很清楚。

看起来不好选择,两边都不想选,但其实有第二种选项,已是“万幸”。

按照一般道理来说,或者说换了一般人得到张周的功劳,直接选A就行,也没有选B的困扰。

正因为张周是大明新科状元,考中状元才不过半个月时间,再加上张周还有心来当文官……这点很重要,也跟张周表现出卓越的为人师表能力有关,让皇帝觉得太子的课业少不了张周的教导,这才有了B这个选项。

“留在翰苑,是好事。”刘健也不用跟李东阳和谢迁商量。

他可以直接代表三人,甚至是代表朝中文臣做决定。

武勋大概也要为刘健的英明决定而欢呼……

还是刘阁老您深明大义,知道我们虽然推崇张秉宽,但也不想让他来祸害都督府,若他进了都督府拿了实缺,以后陛下在都督府只知道有张周而不知道有我们,而且我们跟张秉宽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就好像王威宁一样……还是当兵部尚书的王威宁是我们所推崇的王威宁,若是他当了威宁侯……

最好还是死得远远的。

戴义笑道:“那刘阁老是同意,让张先生继续留在翰苑,并给予先前所说的职位?或者在其中,会有少许的变化,多是晋升之举,若是到来日朝堂上再反对的话……”

“不会!”

刘健也明说了。

既然现在同意了,明天我们就会照这个说,就算有人不识相出来反对,我们也能利用内阁大臣的身份给他怼回去。

谈判嘛。

最讲求的就是说到做到,但也请陛下别乱来,说好就这些职位,别加得太狠就行。

戴义道:“话虽如此,但还是要提醒三位阁老,若是陛下明日在朝堂上,提出要再将张先生此战的功劳给记下……放心,不为文职的晋升,只为将来赐给其爵位,也还请三位阁老不要反对才好。”

别看选了B没有选A,但偏头关战事结束之后,记账的规则仍旧在。

皇帝现在的说辞,是说太子尚且年少,要等太子学业有成之后,再把张周委以重任。

但内阁三人知道,其实就是皇帝自己舍不得把张周调遣到别处,时刻想跟张周探讨事情,留张周在翰林院当顾问,比直接塞进都督府领实缺更方便。

这次刘健稍微有了犹豫。

现在妥协,让张周仍旧当文臣,却还阻拦不了张周未来晋升爵位,刘健能感觉到他自己这边很被动。

因为等将来太子学业有成时,很可能他刘健等人都已经退下去,谁敢保证到时的内阁和朝中大臣,还有能力限制张周的崛起?

更可甚的是一种结果……

那就是张周自己从翰林院晋升高位,自己爬上翰林学士甚至是入阁了……

以目前皇帝对张周的信任来看,这似乎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到时张周自己成了文官翘楚,指望张周限制自己?

让他自断后路吗?

“可!”

刘健最后还是点头。

这就是个取舍的问题。

刘健要思考的,是现在就晋升张周为侯爵,对朝堂造成的破坏性太大,还是给他一堆虚职,让他留在翰林院当侍讲更好。

戴义笑道:“那此事便当是商定,咱家会回禀于陛下,也会告知于张先生。明日朝堂为辽东军将,还有张先生论功时,不要忘了今日所谈的结果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