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在制定本朝国制时,废除了丞相,改为六部和五军制,军政分开,互相制衡。
但是后来他组建了内阁,以为皇帝的外朝秘书班子,成祖、宣宗将其与司礼监发扬光大,到了正统、成化年间,内阁正式成了大明朝堂的权力中枢。
朱翊钧发现,六部和五军制,军政分开,设想是好的,但是后面的路就走歪了。
大明中枢改成了内阁,其实就钻了一个大漏洞,那就是太祖皇帝没有给大明朝制定一个最高决策常设机构和体制。
太祖皇帝精神旺盛,天下的事一个人扛,悍然成为大明王朝的举重冠军。
可是他行,他的子孙们不见得行。
成祖常年带兵在外征战,大明那么多大事,不可能事事都由他拍板决定,于是开始放权给内阁,使其逐渐成为大明最高决策机构。
五军都督府,在太祖祖制里是负责管军队的,与六部互相制衡。
但问题是大明最高决策机构里,勋贵集团及其把持的五军都督府,连门都进不去。
里面的人商议什么,决定什么军国大事,他们根本不得而知。
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的后果就是,勋贵集团在某次看上去很巧的败仗中,几乎全军覆没,然后毫无抵抗力的五军都督府,被六部和内阁逐渐夺权。
要想平衡朝堂局势,就得让各方势力,都能在最高决策机构里占有一席。在军国大事决策讨论和决定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话语权。
这样才能避免一家独大,最后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现在朱翊钧决定逐渐把军权从兵部手里慢慢夺回来,收在督办处里,然后放权给他们,多做一些事关国防战略的重大决策。
朱翊钧此前在西苑,陪着嘉靖帝“观政”时,翻阅大量的朝堂文卷,发现过去百余年里,篡夺到军权的兵部,完全是外行领导内行。
玩文字游戏,各种手段收拾武官军将,大搞舆图御敌,头头是道。真正的武备边务,他们完全是个半桶水。
一旦边关有事,需要见真章时,他们就上蹿下跳,跟一群反应激烈,却没有任何鸟用的猴子一般,不知所措。
朱翊钧的设想里,自己即位后,一定要建立一个大明最高决策机构和运作体制。
每年朝廷的财政预算和核销、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考成和任免、国防建设、税赋政策、对外关系、与某国战或和.这些军国大事,就该在这个最高决策机构里,用某种机制进行讨论,最后决定。
讨论的时候,各方势力参与,都能确保各方的利益。一旦各方谈妥决定下来,就要无条件执行。
而督办处、六部等机构,才应该是军政执行机构。
在朱翊钧心里,已经把戚继光定位为新军功勋贵集团的领袖人物,开始有意培养他,鼓励他积极参与军机戎政方面的决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