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过年的意义

好好地活 鄂佛歌 1315 字 2个月前

还要用筷头蘸上红印泥,在正中心点上一个红点;没有红印泥的,就把写对联的红纸撕成碎块,放在碗里,添上水,泡成红色的颜料。

这项工作自然由贪玩的赵小蛇来做,她不仅在馒头上点红点,还画各种图案,比如画个红嘴唇,说谁吃这个馒头,就等于是和馒头亲嘴了。

第二件大事是炸油糕。

西北地区的油糕,和人们常说的年糕不同,它的原材料是黍子。

黍子有点类似于糜子,只是糜子是黄色的,产的是小米(各地称呼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称谷米是小米);黍子却是红色的,红色的黍子产的却是黄米。

黄米用凉水泡软,放进碓臼里捣成粉沫,加入清水打成颗粒状,撒在笼屉里蒸熟,这就是素糕,可以直接食用。

素糕再捏成瓶底大小的圆片,放入油锅里炸一下,就成了油糕。

如果包入红糖、红豆、酸菜等馅料,就更好吃了。

说实话,西北人并不是特别爱吃油糕,偶尔吃一次,每次吃三五片即止。

但对于西北人来说,油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每遇重要节日,比如婚丧嫁娶,乔迁新居,新年过寿,油糕是必备的食物。

当地人甚至把糕等同于酒席,比如说,去哪吃糕,意即去哪吃席。

假如某人死了,则委婉地说成是“某人吃糕了”,和现在人们说的“吃席”完全是一个意思,带着点调侃的意味。

把素糕变成油糕的过程中,有个高难度的操作,就是搋糕,搋糕要趁热,要动作快,否则糕就会变硬,炸出来就不好吃。

农村人说,糕是有灵性的,上了大学的金海知道,这是材料的触变性,这是科学。

刚蒸熟的素糕,温度接近一百度,要用两只拳头不停地搋,用力地搋,动作慢了,手就会被烫伤,手上还要抹一层素油,以防止糕和手粘连。

金海刚搋了几下,就烫得直叫唤,几个关节处被粘下一层皮来。

孙桂香便让他歇着,她来搋,一边叹息道:“我们这茬人死了,你们怕是连糕也吃不上了,你哥也笨,干不了这些细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炸完油糕,接着制作各种甜点。

白面用红糖水和胡麻油和成面团,捏成麻花、馓子、蝴蝶结、牛耳朵等一切你想捏成的形状,放入油锅中炸熟。